——治理能力目标。渔船渔具管理制度更加完善,渔业监管更加有力,渔业安全生产基础更加巩固。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建立,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,国家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99%以上。
第三章 夯实渔业生产基础提升水产品稳产保供水平
一
稳定渔业发展空间
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。严格落实省、市、县三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,严禁擅自改变养殖水域用途。加快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管理,依法保障养殖者合法权益。巩固现有养殖面积,稳定和保护水产养殖业发展空间。
推进百万亩绿色高标准池塘改造。实施百万亩绿色高标准池塘改造行动,提高池塘养殖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发挥基本养殖池塘上图入库成果,统筹利用渔业等项目资金,对数据库中养殖池塘逐步、分批次进行绿色高标准改造,做到改造一批、入库一批。
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。充分挖掘低洼田、冷浆田、内涝田等宜渔稻田资源,发展稻渔综合种养,积极引导发展无环沟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。创新集成推广稻虾等“七大”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,建立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体系、生产体系、营销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,实现“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、稳粮增效、粮渔共赢”的目标。
科学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。坚持“一水一策”发展思路,科学评估全省规模以上大水面水域环境承载能力,合理确定生态容量。科学实施鲢鳙投放、贝螺底播、水草移植等措施,细化适宜的投放量、投放比例、捕捞时间和捕捞量等具体措施,实现以渔抑藻、以渔净水、固碳减排、提质增效目标。争取在庐山西海、阳明湖、东津水库、廖坊水库、太泊湖、万安水库等水域开展增殖渔业捕捞试点。
积极拓展设施渔业。充分利用水源条件好的限养区和可养区,试验示范并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、圈养桶等设施渔业。加大扶持力度,大力开展技术指导、现场观摩等示范推广工作,打造一批高标准的设施渔业示范基地。
二
推进绿色健康养殖
推广健康养殖技术。以水产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、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推广“五大行动”为抓手,大力推广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、养殖尾水治理、养殖用药减量、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和水产良种推广等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。
强化健康养殖示范。充分发挥示范区对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引领带动作用,不断推广绿色生态健康养殖理念。到2025年,新增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50个以上。
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及资源化利用。重点对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、规模以上水产养殖基地,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及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,改造升级尾水处理设施和尾水排放监测系统,常态化开展重点养殖水域渔业环境监测。
一
促进水产种业振兴
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。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,摸清种质资源家底,加大收集保护力度。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鉴定,建立健全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。
开展种业创新攻关。针对彭泽鲫、中华鳖等本省优势品种,联合省内外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院校、种业企业开展联合育种攻关。
提升水产供种能力。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稳定在70家以上,年水产苗种稳定在350亿尾以上,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70%。完善保种、育种、扩繁、防疫等水产原良种场基础设施,改造一批省级水产原良种场示范基地,新增一批省级水产原良种场。
第四章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渔业产业现代化水平
一
提升水产品加工流通
发展水产品初加工。聚焦渔业主产区,优化加工布局,引导加快养殖基地水产品初加工设施设备建设,紧密联系服务一产。提升加工比例,聚焦重点品种,通过低温暂养、保鲜冷冻、清洗分割、分拣包装等加工处理,实现生产减损增效。促进结构调整,发展鲜活、冷冻、调理、预制、鱼糜、干制等产品生产,满足不同消费口味、品质、场景等多样化需求。
加快冷链物流建设。加快水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建设,合理布局水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,提升流通组织化水平,降低流通成本。加强产地仓储保鲜和集配设施设备建设,完善冷却、冷储、冷运、冷销的水产品全程冷链体系。